
36岁生日,我的心愿是拥有一个宝宝。和老公自然备孕两年无果,三次检查后医生直言“卵泡发育不佳”,36岁的卵巢已不容佛系等待,试管与冻胚冻卵成了我们的必然选择。
决定后,老公反复研究资料,担忧地问我“会不会很疼”。术前检查异常繁琐,抽血抽到胳膊青紫,造影的坠胀感让我几近虚脱,老公全程紧张陪伴。等待结果的一周最煎熬,看到“35岁以上成功率下降30%”的信息,我常偷偷落泪。
促排卵是最煎熬的阶段。医生根据我2.1的AMH值(高龄临界值)制定方案,每天固定打促排针,老公硬着头皮学会了操作。第五天起小腹发胀,像揣着热水袋,紧身衣彻底穿不下了。
我成了生殖科常客,每次B超都紧盯屏幕听卵泡数据。当医生说“两个卵泡发育偏慢需加药”,我忍不住崩溃——怕卵子质量差,怕努力白费。老公安慰我“尽力就好”,我也戒掉咖啡奶茶,喝黑豆豆浆、泡脚调理,不敢有丝毫马虎。
取卵时我反倒平静了,麻醉醒来只觉小腹坠胀,老公告知“取了11个优质卵子”,我瞬间觉得所有疼痛都值了。三天后却迎来波折:11个卵子仅7个受精,最终只形成3枚合格囊胚。医生建议先冷冻调理内膜,我攥着“冻胚3枚”的病历本,像护着三颗易碎的希望。
冻胚后医生建议我冻卵“留后路”,我当即同意。第二次促排有了经验,重点补充蛋白质、调节心态,最终取8枚卵冻存5枚。拿到印着胚胎图案的储存卡时,我鼻子一酸——这是36岁的我用坚持换来的底气。
移植当天,医生叮嘱卧床48小时,老公请假全程照料。那两天我近乎“僵卧”,移植后第10天验孕前夜,我彻夜未眠。当护士念出“HCG值128,怀孕了”,我和老公相视而泣,半年的紧绷终于化作释然。
如今我已怀孕三月,听着胎心音就想起那段岁月。有人问我后不后悔,我从未犹豫——后悔的是没早重视高龄备孕,而非为孩子付出的努力。这条路上,每个人都有不易,但坚守终会遇见希望。
整理抽屉时翻到旧物,老公说扔了吧,我却珍藏起来。那些针孔与冻存的希望,是36岁最珍贵的礼物。我终于懂,母爱从不是天生本能,而是为生命全力以赴的勇气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