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麻痹症,又叫脊髓灰质炎,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。該病毒主要通過口腔途徑傳播,感染人體後,可能導致肌肉無力、癱瘓,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。小兒麻痹症的症狀通常包括發熱、喉嚨痛、噁心以及肌肉無力等。在全球範圍內,小儿麻痹症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,但依然需要加强预防和治疗措施。针对“小儿麻痹症是什么引起的”和“小儿麻痹症治疗方法有哪些?”这两个问题,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该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式。
小儿麻痹症怎么引起的?
1.遗传因素: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常见于某些家庭,且这些家庭成员间往往会相继发病。这一现象无法通过家庭内传播解释,提示遗传因素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。在細胞層面,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易感性受第19對染色體的基因控制。此外,有證據表明,支配遗传的HLA抗原可能影响瘫痪的发生。
2.注射与创伤:曾接受注射、骨折、手术等创伤的肢体更易发生瘫痪。动物实验表明,这种关联与神经传播无关,而是由于脊髓相关部位的血管反射性擴張,導致血行性病毒擴散。
3.年齡、性別與妊娠:男女兒童的發病率相當,但男孩的癱瘓發生率高於女孩。成人中,女性的發病率較高,但癱瘓發生率相同。妊娠期的發病率較高,且病情更为严重,可能与孕期免疫抑制有关。
小儿麻痹症有哪些治疗方法?
1.物理疗法:包括超短波、药物离子导入、日光浴、红外线、热敷、电刺激、推拿、按摩、针灸、穴位注射、埋线及高压氧等。
2.药物治疗: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氢溴酸加蘭他敏膠囊、維生素B1、B2片、甲鈷胺片等藥物,或採用中藥如三才湯、補陽還五湯等進行治疗。
3.医疗体育训练:根据病人麻痹的部位和程度,实施专门的体操、被动运动(肌力0-1级)、助力运动(肌力2-3级)、主动运动(肌力3级以上),并可辅以抗阻训练。
4.手术治疗:适应症包括5岁以上,能配合检查和功能訓練的患者,病程一般在2年以上,個別病例(如軟組織手術)可適當提前。禁忌症包括無畸形的肌力平衡瘫痪、肌力4级以上的轻度瘫痪或肢体轻微畸形、以及严重畸形伴多处瘫痪的患者。手术方式包括肌肉转位、肌腱延长或松解、关节融合、骨盆截骨、骨干延长等。
小儿麻痹症接种有禁忌症吗?
1.对疫苗成分过敏:如对新霉素、链霉素或疫苗其他成分有严重过敏史者禁用。
2.免疫缺陷患者:原发性免疫缺陷、HIV感染未控制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,应避免接种减毒活疫苗(OPV),可考虑灭活疫苗(IPV)。
3.妊娠期:孕妇原则上不推荐接种减毒活疫苗,但灭活疫苗可在必要情况下评估后使用。
4.急性疾病期:发热或严重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應暫緩接種。
接種前需詳細詢問病史,由醫生綜合評估風險與獲益。IPV安全性較高,多數人群可接種,但個體差異需重視。
小儿麻痹症疫苗不良反应有哪些?
1.局部反应:接种部位可能出现红肿、疼痛、硬结等,通常在接种后24小时内出现,并在2-3天内自行消退。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,只需保持接種部位清潔。
2.全身反應:發熱是最常見的反應,體溫可升高至38.5℃左右,持續1-2天。部分患兒可能伴隨乏力、頭痛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若發熱較高或持续时间较长,可采取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退热药,同时确保患儿休息和足够水分摄入。
3.过敏反应:极少数患儿可能出现皮疹、瘙痒、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。如发生过敏,应立即停止接种并尽快就医处理。
4.神经系统并发症:虽然罕见,但接种后可能出現如格林-巴利綜合征等神經系統併發症。如患兒出現肢體無力、麻木或感覺異常,應立即就医并进行检查和治疗。
“小儿麻痹症是什么引起的,小儿麻痹症治疗方法有哪些?”小儿麻痹症虽然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有效预防,但一旦发病,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斷和積極干預。現代醫學對小兒麻痹症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進展,尤其在康復治療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。虽然目前全球大多数地区的麻痹症病例大大减少,但防治工作仍不可松懈。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,未来有望彻底消除这一疾病的威胁。